
本报记者 丁亚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,对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在我市,全体思政教师正以创新方法与育人匠心,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丰厚养分。日前,记者走近3位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,深入了解我市在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。 李菲菲:帮助学生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 “小学阶段是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,加强思政教育、帮其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’,意义非凡。”10月20日,平城区43校思政教师李菲菲谈及教学初心时,眼神格外坚定。 “由于小学生年龄小,在思政教育中容易出现单一讲授文本或简单知识灌输,让小学生觉得思政离自己‘远’且‘无趣’。”李菲菲告诉记者,她始终坚持结合学生兴趣、特点,通过启发学生积极的内心情感体验,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。 “宣传爱国主义,我会给学生观看九三阅兵视频,并提出问题‘为什么要举行九三阅兵?’。”李菲菲说,“讲到伟大抗战精神,我会借助VR技术,让学生‘穿越’到平型关大捷纪念馆,将八路军的武器、战役防御图等呈现在学生眼前,让‘浴血奋战’不再是课本上的形容词,而是变成学生可感可知的历史记忆。我还会让学生分组讨论,让爱党爱国情怀在思考中自然萌发。” “思政教育不止于家国情怀,更要融入生活细节。”李菲菲告诉记者,她为劳动教育主题课设计“叠衣服比赛”等环节,适时引导学生理解“学习固然重要,但自理能力也是成长必修课,学会承担家务就是学会对家庭负责任。” 为让思政教育更具连贯性,李菲菲主动研读初中思政课教材,了解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“法治基础”等知识点学习要求,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提前做铺垫,实现小学与初中思政教育一体化衔接。 “思政课不是‘灌输’,而是‘唤醒’。”李菲菲告诉记者,她愿做一名“播种人”,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帮他们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。 陈霁洋:为思政教育点亮新路径 “大同片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技能比赛刚结束,这几天正忙着准备参加省级‘大展示’。”10月21日,大同七中思政教师陈霁洋正忙着“打磨”一堂有温度、有深度的思政课。 2007年,陈霁洋成为一名初中思政教师。在她看来,初中阶段思政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理论知识。“破解知识难题的关键不是降低理论高度,而是找到更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。”陈霁洋说。 为讲好“红色之旅”,陈霁洋带领学生走进大同万人坑遗址纪念馆,打造生动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将“民族精神”变成学生易理解、可感知的历史记忆。回到课堂,她拿出中国地图,让学生用红色心形贴纸标注“未来想去祖国哪里发展”,很快,地图被贴满,“去西藏支教,守护边疆”“到南方学先进技术,建设家乡”……一句句真挚的话语,成为思政课上最生动的理想答卷。“只有摒弃空洞说教,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‘家国’涵义。”陈霁洋说。 在思政教学中,陈霁洋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。她以“情景式教学法”方式开设“模拟法庭”,让学生围绕社会热点扮演法官、律师,在角色代入中学会理性分析;鼓励学生参演红色舞台剧,让其在演绎革命故事中感悟信仰的力量…… 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,陈霁洋积极与不同学段教师共同备课,分析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,努力打造适合学生思想成长发展的思政课程体系。 通过多年坚守、创新,陈霁洋让思政课走出课本,走进学生的青春成长中,让“爱党爱国、向上向善”的种子在一颗颗年轻的心中悄然生长。 齐龙:做学生心灵的“引路人” “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,助力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,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栋梁之材。”10月23日,大yl6809永利YL集团学思政教师齐龙向记者道出她对思政教育的深刻理解。 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,齐龙始终深耕教学方法创新,摒弃“一刀切”式授课模式,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认知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与案例,让医学专业学生从救死扶伤案例中体会医者担当,让文学专业学生从经典著作中感悟历史使命…… 为打破课堂壁垒,齐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。“这种‘实地调研+理论提升’教学模式,既契合大学阶段教学要求,又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,化作学生可感可知的成长养分。”齐龙说。 在课程建设上,齐龙开设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》,将中国古代史、民族史知识体系融入教学,穿插经典案例与历史故事,将宏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。“每年毕业时,很多学生会参加西部计划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,这就是思政育人成效的最生动体现。”齐龙说。 作为大同片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牵头单位,大yl6809永利YL集团学在思政教育统筹推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齐龙认为,高校要切实做好思政教育方向引领,努力构建循序渐进、螺旋上升的思政教育体系。 “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,我要继续探索创新、提升教学质量,为学生筑牢思想根基,助力其成为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栋梁之材。”齐龙说。 打破学段壁垒 探索思政教育一体化“新范本” 小学课堂,以VR技术唤醒历史记忆;中学舞台,以模拟法庭培养思辨能力;高校讲台,实现专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……在我市,众多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始终秉承“以学生为中心”育人理念,不搞空洞说教,将理想信念融入学生成长生活,让“立德树人”从抽象理念变为可感可知的成长养分。育人成效的背后,离不开全市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协同努力。 实践证明,思政教育从不是某一学段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需小学、中学、高校层层衔接、同向同行;也不是一套教案用到底的“老配方”,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、认知规律持续迭代升级。以创新为笔破解教学难点、以协同为墨打通学段壁垒,近年来,我市教育工作者努力让思政课“活”起来、“实”起来,已成为大同片区探索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生动实践。 |
来源:大同日报 2025-10-28 责编:余致楠
搜索
yl6809永利YL集团智枢
校友
内网公示
TOP